秉公执法有尺度,为民服务有温度
蓝色文字关注羊艾监狱
当国庆礼炮响彻神州大地,当万家灯火映照月圆中秋,监狱的高墙之内,却有另一番关于“团圆”的故事在悄然上演。
01 迟到的幸福
“泉眼无声惜细流,树阴照水爱晴柔……”10月1日的会见室里,一首稚嫩的《小池》突然响起,打破了往日的宁静。4岁的童童(化名)趴在会见窗前,小手贴着玻璃比画,一点点摸索着爸爸卓某的轮廓——这是她记事以来,第一次见到照片里的爸爸。
为了圆孩子见爸爸一面的心愿,一家人驱车3、4个小时赶到监狱,才得知监狱按制度规定,节假日暂不安排会见。就在母子俩陷入失落时,值班民警及时了解情况并向监狱领导汇报,结合提前部署的预案,监狱当即同意安排特殊会见。
在儿童游戏区等待间隙,孩子的紧张逐渐被民警的陪伴缓解。15分钟后,当罪犯卓某出现在玻璃另一端,童童立刻认出了他,脆生生地背起了刚学会的古诗:“……小荷才露尖尖角,早有蜻蜓立上头。爸爸,我背得好吗?”童童仰着亮晶晶的眼睛问。卓某咬紧嘴唇隔着玻璃挥手,还没说一句话,泪珠早已砸在桌面上,晕开圈圈幸福的水渍。
展开全文
02 真情的告白
10月3日的正午,阳光透过会见室的窗户,却照不进罪犯李某眼中的阴霾。当值班民警为其安排特殊会见时,李某还一头雾水,直到走进会见室,隔着玻璃看到妹妹通红的眼睛,他的心里才猛地一沉。“哥……爸走了。”妹妹刚开口,声音就碎成了哽咽。
父母离异后,母亲就再也没回来过,父亲去世,家里就只剩下孤零零的弟妹,曾是家里顶梁柱的他,如今却只能在高墙内面对亲人的眼泪。他的身体控制不住地发抖,压抑的哭声在会见室里格外揪心。
“能不能……再给我们……几分钟?”当会见时间即将结束,妹妹带着哭腔向民警请求。值班民警看着家属通红的双眼、李某攥得发白的指节,声音放得柔和:“行,再给你们留5分钟,把想说的话说完吧。”妹妹紧接着说,“哥,你好好改造,家里有我顶着,我们等你回家。”妹妹的声音虽哽咽却透着韧劲。李某看着妹妹瘦弱的身躯,也渐渐止住啜泣,抬起头,用袖子擦了擦眼泪,隔着玻璃用力点头,“照顾好弟弟,我一定好好的,等我回家!”
03 哽咽的承诺
10月6日中秋节,当罪犯张某的一家人出现在会见室的那一刻,他便瞬间湿了眼眶。自入监以来,家中父亲就身患疾病,全靠母亲与妻子身兼多职养家糊口,这份牵挂始终萦绕心头,让张某在高墙内揪着心。
妻子率先开口,声音带着哽咽:“爸最近病重,但你别太担心,我们都在照顾。”“娃啊,你在里面好好改造,争取早点出来,爸还等着跟你吃顿团圆饭。”母亲用袖口擦了擦眼角接过话,尽量让颤抖的声音听起来平稳。一旁的孩子也怯生生地喊“爸爸”。他张了张嘴,喉咙却像被什么堵住,只能发出细碎的咳嗽声。
会见结束后,直管民警看出张某情绪低落,第一时间进行教育谈话,耐心疏导其悲伤情绪。“家人这么远赶来,就是盼着你好好改造,现在好好表现、争取减刑,才能早点回去尽孝。”张某低着头,压住沙哑的声音,过了好一会儿才低声呜咽说:“嗯,我一定不让他们失望。”
“节日期间要重点关注家属会见需求,尤其是发生家庭变故等特殊情况,或是老年家属、未成年子女等特殊群体,不得简单以‘常规制度’为由一刀切,务必在严格遵守监管制度的前提下,积极协助有特殊困难的家属实现会见诉求。”国庆前夕,监狱领导就在工作部署会上反复叮嘱。当9个特殊家庭带着忐忑与期盼赶来时,监狱及时开辟绿色通道,没有冰冷的拒绝,只有耐心地倾听;没有烦琐的程序,只有贴心的安排,每场会见都印证了监狱刚性制度的背后藏着柔性关怀的温度。
会见室不仅是监狱文明规范执法的窗口,更是社会探知监狱用心用情做好改造的温度计。在节假日暂不接待家属会见的原则之下,9次特殊会见,是9次警群连心的实践,更是9次助力新生的见证。未来,羊艾监狱将持续用心用情做好改造工作,让每一次沟通都传递执法温度,让每一次会见都满载新生希望。
贵州省羊艾监狱
文字:邹焜宇 图片:陈凯燕
评论